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融胜配资,医院的重症病房里,痛苦呻吟的患者和泣不成声的家属总是提醒着我们生命的脆弱,可哪怕接受过相关的教育,面对病魔也能积极治疗、坦然接受可能出现的不美好结局,也依旧无法割舍人世间的亲情与美好。
“5岁的女儿即将没有妈妈了”,一位母亲在确诊胃癌晚期后发布了这样一篇帖子,令不少网友心酸泪目,在这篇帖子中,这名母亲分享了自己面对生命即将结束的无助和不舍,如今癌细胞已经转移,手术风险很大,身体早已无法承受。
然而比起自己生命的终结,她更无法接受的是,自己年仅5岁的女儿即将没有妈妈,她不知道幼小的她能否理解死亡,更不知道没有了妈妈,女儿今后该如何快乐成长,于是她发帖询问,希望网友能给她提点建议,好让她知道自己该留下些什么给女儿,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坚强面对生活。
“5岁女儿即将没有妈妈了”引全网热议,撕开了人性最大的丑陋
起初,评论区的不少网友给予了这位妈妈不少真心的建议:为女儿录制视频融胜配资,让她在每个生日都能收到母亲不同的祝福,为她今后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准备一些鼓励和安慰的话,告诉女儿如何面对婚姻、爱情、家庭,甚至连今后如何跟继母相处,网友们都想到了。
可原本温馨的评论区,却因为部分网友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批评,而渐渐变了味,这篇帖子也因此引发了全网的热议,意外撕开了人性最大的丑陋。
有人质疑她为什么要告诉孩子这些,甚至暗示她在用自己的愿望绑架女儿的未来,网友们质疑的点很多,包括但不限于对于女儿婚姻和爱情的指导,网友认为婚姻是一种选择,如果母亲用遗留的录像建议女儿结婚,那就等同于在用自己的生命对女儿进行道德绑架。
也有网友认为,母亲在临去世之前录制这些视频的行为本身就不值得肯定,难道要女儿一辈子都沉浸在母亲离世的痛苦之中吗?每年过生日都要看一遍母亲病重时录下的生日祝福,再乐观的孩子也不想过生日了。
这些评论者站在所谓的\"道德高地\"上融胜配资,对一个生命垂危的母亲进行着无情的指责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评论区已经成了道德制高点的批判圣地,人们随意评判他人的选择和处境,却很少考虑到他们评判的对象正处于怎样的困境中。
就像这名母亲所经历的,她只是在用尽最后的力气为自己的孩子准备未来,她的每一个决定,都是出于对女儿的爱与责任,没有哪个母亲不希望陪伴自己的孩子长大,可当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,生命垂危的母亲能保留爱意的方式,也着实有限,但这也不该成为她被网友们批评的理由。
“站在道德制高点”并非理性的代表,而是缺乏同理心的最大冷漠
网络环境下,只需要几秒钟,一个人就能对陌生人的生活做出评价,而无需承担任何后果,这些人在发表冷漠评论的时候,却丝毫没有考虑过,病重母亲的处境,他们无法真正理解那位母亲面临死亡时的恐惧和无助,无法体会她对女儿的担忧和牵挂,他们只是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,然后迅速作出判断。
评判者理所当然的认为,自己知道什么是\"正确\"的,什么是\"应该\"的,然后用这种假设去衡量他人的行为。他们忘记了每个人的处境都是独特的,每个人的选择都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。
简单地说一个人的选择是\"对\"或\"错\",是对复杂人性的极大简化。特别是在面对生死抉择这样的重大问题时,外人很难真正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,即便如此,他们依旧能有站在制高点批判他人的勇气。
殊不知这种行为非但不是理智的代表,反而是缺乏同理心的最大体现,一个冷漠的人,无论在网络环境还是现实生活中,都注定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真正的幸福,当我们面对他人的不幸时,即便没有帮上一把的能力,也不要做高高在上的小人,这不是多高尚的品质,而是做人的基本要求。
对于那位即将离世的母亲,最需要的不是来自陌生人的道德评判,而是理解和支持,她为女儿所做的准备,无论是录制视频还是写下信件,都是爱的表现。这种爱跨越了生死的界限,试图在生命走向尽头后依然给予孩子指引和温暖,这样的选择是母爱最纯粹、最崇高的表现,不该成为道德审判的对象。
今日话题: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?
(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证交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